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武汉市2017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
柳静, 陈晓敏, 郭慧, 丁浩, 田俊华
摘要278)      PDF (636KB)(728)   
目的 掌握武汉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种群密度变化,为媒介伊蚊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4-11月,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白纹伊蚊幼蚊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采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1.0软件对白纹伊蚊不同生境的密度差异以及不同月份的密度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诱蚊灯法共采集145只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0.52只/(灯·夜),其中公园密度最高,郊区农户密度最低,分别为0.86和0.23只/(灯·夜);BI法共发现阳性积水165处,平均BI为10.30,其中7月最高,BI为17.00;双层叠帐法共采集213只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2.22只/(顶·h),密度呈单峰型,高峰出现在9月,蚊密度为4.33只/(顶·h)。 结论 武汉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分布广,当地存在登革热疫情暴发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蚊媒密度监测及其环境治理,防止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的本地病例发生。
2020, 31 (2): 223-2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22
武汉市2007-2016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郭慧, 王高明, 鲁怡欣, 吴太平, 田俊华
摘要297)      PDF (405KB)(958)   
目的 掌握武汉市蜚蠊种群结构、季节消长及其重点场所的密度情况,为蜚蠊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7-2016年采用粘捕法对武汉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宾馆、医院和居民区5种不同生境进行蜚蠊密度监测;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年度、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采用 χ 2检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结果 共捕获蜚蠊20 137只,隶属2科2属3种,平均密度为0.94只/张,侵害率为18.40%。其中,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6.77%;蜚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较明显,6-10月为其活动高峰期;各生境中农贸市场、餐饮店的总密度和侵害率较高,分别为1.13只/张和27.13%及1.71只/张和26.19%,其次是宾馆和居民区,医院最低。居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586 7;其次为农贸市场和医院,分别为0.259 0和0.232 6;农贸市场、餐饮店、居民区3种生境的蜚蠊种群构成极其相似,其他生境之间互为中等相似。 结论 武汉市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活动高峰在夏季和初秋,应以农贸市场和餐饮店等生境为重点场所,根据不同生境的蜚蠊群落生态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
2018, 29 (2): 168-1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3
武汉市3种生境鼠类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燕瑞斌, 吴太平, 甘贤主, 张青松, 李月荣, 邓忠斌, 田俊华
摘要293)      PDF (801KB)(721)   

目的 调查和了解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种群动态及多样性特征,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2006-2014年应用夹夜法定期对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进行监测取样,所获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共捕获鼠类967只,隶属1科2属4种。其中个体数量以褐家鼠最多,占39.7%,黄胸鼠次之,占37.6%。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规律较明显,主要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3月和9月。农村自然村鼠类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多样性指数农村自然村最高(0.993 0),特殊行业(0.684 5)次之,居民区最低(0.645 5);3种生境鼠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高,相互为中等相似或以上。结论 农村自然村的鼠类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3种生境之间相似性较高。

2016, 27 (4): 361-3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12
武汉市2014年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熊进峰, 田俊华, 姚璇, 谭梁飞, 杨瑞, 彭清华
摘要277)      PDF (644KB)(810)   

目的 调查武汉市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变化和对几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蚊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致倦库蚊密度监测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2014年3-11月;抗药性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敌敌畏、滴滴涕(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致倦库蚊全年密度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5-6月,平均密度分别为3.60和3.69只/(灯·h),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显著高于居民区、医院、公园等其他环境。抗药性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市致倦库蚊对溴氰菊酯、敌敌畏、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LC50分别为0.071 7、0.469 9、0.766 0、0.941 0和0.000 7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358.50、151.14、42.56、9.72和1.30倍。结论 5-6月是武汉市致倦库蚊成蚊密度高峰期,也是防制的关键时期;针对致倦库蚊对化学杀虫剂普遍产生的抗药性问题,应提倡蚊虫的综合防制,以延缓蚊虫的抗药性发展。

2016, 27 (1): 32-3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09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李辞修, 施莽, 田俊华, 李明慧, 覃新程
摘要395)      PDF (713KB)(1294)   

目的 通过宏转录组和高通量测序方法高效检测和分析蚊虫样品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方法 2013年从武汉地区采集蚊虫标本32批(约480只), 通过TRIzol加试剂盒的方法对蚊虫进行总RNA提取, 对RNA制备RNA文库, 应用Trinity、Blast、SeqMan、MAFFT_7、MegAlign、PhyML等生物学软件对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进行获取及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检测到乙脑病毒1株(WH-JEV株), 并分析获得其基因组全长10 947 bp, 其中从81位到10 367位为开放阅读框, 编码3432个氨基酸。该病毒的测序深度为40X, 丰度(TPM)为4.19, 对比蚊虫转录组里其他病毒属于低表达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WH-JEV株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而与其最近的LN0716株的核酸序列相似度为99.5%, 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100%。结论 利用高通量技术可快速检测出乙脑病毒, 并获得相关的全基因组信息。

2015, 26 (5): 439-44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02
健康教育对社区鼠类防制的干预效果评估研究
周良才, 吴太平, 梁建生, 包继永, 田俊华, 陈晓敏
摘要394)      PDF (886KB)(801)   

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活动,探索社区灭鼠宣传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评价干预效果,为制定适宜的社区灭鼠宣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武汉市江岸区和江汉区所辖的4条街道,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每个样本街道中各抽取1~2个社区,共7个社区,分为试验社区和对照社区,分别抽取18岁以上人群进行KAP(知信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试验区人群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 干预后,试验社区居民对灭鼠常识及相关情况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其中大部分问卷条目的知晓率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鼠密度(夹夜法)在干预前后分别为4.5%和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灭鼠工作中,在公共外环境承包工作到位、社区人群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灭鼠知识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灭鼠效果。

2013, 24 (4): 336-33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16
湖北省硬蜱科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
田俊华, 周敦金, 吴太平, 李华刚, 陈晓敏, 包继永, 周良才, 张永振
摘要421)      PDF (850KB)(824)   
记述分布于湖北省的硬蜱科1新纪录属:花蜱属( Amblyomma)及4新纪录种:龟形花蜱( A. testudinarium)、雉鸡血蜱( Haemaphysalis phasiana)、豪猪血蜱( H. hystricis)和中华硬蜱( Ixodes sinensis).标本保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标本室.
2013, 24 (2): 155-156.
褐黄血蜱与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高东亚, 田俊华, 覃新程, 王剑波, 康雁君, 张景山, 周敦金, 张居农, 张永振
摘要835)      PDF (1295KB)(1029)   
目的 建立2种形态学特征非常相近的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 方法 在湖北省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完毕后,采用PCR方法从2种血蜱基因组中扩增12S rDNA、16SrDNA及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PAUP 4.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2种血蜱12S rDNA、16S rDNA及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0.8%、90.4%和86.8%,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3个基因片段与已知褐黄血蜱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5%和99.7%。用这2种蜱的12S 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与已知的褐黄血蜱聚在一起,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但用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血蜱属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 结论 对于形态学特征相近蜱种的鉴定,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也能更好地了解其进化关系,为蜱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2012, 23 (4): 280-284.
武汉市江夏区2010年家蝇抗性水平调查
刘智, 董明娜, 彭建军, 唐作文, 田俊华, 陈晓敏, 吴太平
摘要785)      PDF (881KB)(890)   
目的 了解武汉市江夏区家蝇对5种常见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检测江夏区家蝇野外种群对DDVP、甲基吡恶磷、高效氯氰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结果 2010年江夏区家蝇对DDVP和胺菊酯的抗性较低,LD 50分别为0.199 27和0.655 50 μg/♀,抗性倍数均在10倍以内,属低抗性(或耐药性);对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已产生高抗性,LD 50分别为0.815 60和0.648 50 μg/♀,抗性倍数分别为177.3和231.6倍。 结论 应根据抗药性调查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倡综合防治。
2012, 23 (3): 237-238.
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用药前后差异表达序列的筛选
周水茂, 江元山, 陈智, 熊燕, 田俊华, 周敦金, 徐明星, 孙东光
摘要947)      PDF (1011KB)(1282)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前后肝脏内差减cDNA文库,为筛选吡喹酮治疗过程中日本血吸虫体内药物反应分子靶标奠定基础。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吡喹酮治疗者为实验组,未经吡喹酮治疗者为对照组,应用PCR-Select cDNA Subtraction试剂盒进行SSH分析,分别构建正向和反向消减cDNA文库,对文库进行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测序获得差异表达EST或新ES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从2个消减文库中共筛选到39个有效阳性克隆,其中正向文库22个,反向文库17个,分析表明这些EST编码主要是一些酶及与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相关的蛋白质。结论 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治疗前后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1, 22 (1): 44-48,51.
2006-2009年武汉市黄陂区成蚊密度调查与分析
韩墨1,胡权2,田俊华2,韩金一1,吴太平2
摘要1203)      PDF (309KB)(1015)   

目的 掌握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种群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开展乙脑和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09年捕获蚊类1科4属6种,共48 097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8.1%。全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6-7月;1-3月和11-12月成蚊活动较少。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优势蚊种,季节消长明显,初步推断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

2010, 21 (3): 253-254.
武汉市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邓丽娟,张腊梅,周良才,田俊华,刘小泉,刘俊
摘要1705)      PDF (329KB)(1030)   

目的 了解武汉市区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以便根据抗性水平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 抗性测定采用药膜接触法。结果 武汉市区7个野外品系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毒死蜱、敌敌畏、氯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7种杀虫剂的抗性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6~7.7、 3.3~10.7、 1.1~2.0、 2.9~3.8、2.5~11.2、 3.5~5.3和4.0~6.4倍。结论 7个野外品系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残杀威敏感。居民家庭品系对溴氰菊酯已产生高抗性,集贸市场品系对敌敌畏已产生高抗性。

2010, 21 (1): 70-72.
武汉市居民区下水道灭鼠研究
吴太平1, 周良才1, 包继永1, 姚振国2, 肖剑秋3,田俊华1
摘要1320)      PDF (287KB)(993)   

【摘要】 目的 研究武汉市居民区下水道灭鼠技术。方法 在武汉市居民区设试验区和对照区进行对比试验。在试验区下水道按操作规程用细铁丝挂杀特净蜡块灭鼠6周,对照区不灭鼠。灭前、灭后用盗食法调查居民区下水道鼠的侵害率。 结果 试验区和对照区灭前平均鼠密度68.5%,  试验区下水道6周灭鼠率为96.4%, 相关密度指数为3.1。结论 按操作规程灭鼠能有效控制居民区下水道家栖鼠。

2009, 20 (2): 163-164.
2006年武汉市病媒生物监测
田俊华;吴太平;黄星; 包继永; 周良才
摘要1531)      PDF (258KB)(799)   
目的 调查武汉市2006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鼠类有1科2属3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0.8%和39.4%;蚊类有1科4属5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8.4%;蝇类有3科5属5种,家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67.8%;蜚蠊有1科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9.8%。鼠类和蜚蠊全年均有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和蝇类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6月为活动高峰期,蝇类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和11月,以5月最高。结论 基本掌握了武汉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2004年武汉市灭蚊、灭鼠督导效果评价
吴太平1;倪涛2;田俊华1;吴风波3;王虹1;包继永1;徐小堂1;黄星1
摘要734)      PDF (105KB)(682)   
目的 公正评价有害生物防制公司承包灭蚊、灭鼠工作质量,并督促其做好工作,提高武汉灭蚊达标水平。方法 成立武汉市除四害督导项目组,聘用除四害督导员助理承担主要现场工作,制定工作规范,对灭蚊、灭鼠工作进行规范督导。对单位灭蚊实施红黑榜制度。结果 94%被列入内部黑榜单位不同程度地改进了灭蚊工作。社区、单位蚊虫孳生地阳性率及百户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全市得分率呈现上升趋势。武汉市通过了湖北省爱卫会组织的灭蚊达标考核。社区外环境鼠的盗食率及鼠迹处数呈下降趋势。结论 规范督导能避免城市除四害督导常见的弊病,提高城市除四害工作质量。聘用督导员助理负责督导现场操作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督导效率。
武汉城区蚊虫种类及季节消长
包继永;吴太平;徐小堂;田俊华
摘要808)      PDF (127KB)(629)   
目的 了解目前武汉城区蚊虫的种类及季节消长特点,为开展全市灭蚊工作提供可靠的本底资料。方法 选8户有代表性的居民住宅为监测点,采用人工捕捉法,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1次,每次于9~11时到居民家中用电动吸蚊器捕捉10min。结果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共捕捉蚊虫4242只,其中致倦库蚊占97.10%。蚊虫季节消长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6月中、下旬和9~10月。3月份全年密度最低。结论 致倦库蚊为武汉城区优势种,5~6月和9月份为蚊虫繁殖高峰期,适合灭蚊的时间为5~10月或6~9月。